众所周知,陶瓷是由中国人发明创造的。早在8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,我们的祖先就掌握了制陶技术,到了商周代就已经有了青釉器(这就是原始的青瓷) 。唐、宋、元代,陶瓷发展到了极盛时期,“汝、官、钧、哥、定”等名窑、唐三彩、青花瓷成为中国陶瓷史上的一个个里程碑。明清时代,以景德镇为中心的陶瓷产业中心,更是代表了中国千年陶瓷艺术的集合。
到了上世纪90年代,陶瓷已不仅仅为满足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的器皿,陶瓷被广泛应用在建筑行业中。但是由于优质的制陶/瓷粘土逐渐消耗殆尽,传统上不能被应用的陶瓷原料被陶瓷厂家认可和重新利用。于是,陶瓷助剂产业开始兴起!
如今,中国的建筑行业需要大量的陶瓷,摆在陶瓷生产厂家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怎样把理论上不能被利用的“陶土”都利用起来——如:超白低温砂、膨润土、镁质土、抛光泥等。这些看似不易被解胶的土要达到有限的含水量和较高的流动性,不得不用到陶瓷解胶剂。
1.阳离子的交换,粘土中阳离子置换交换容量大小:
氢离子>铝离子>钡离子>锶离子>钙离子>镁离子>铵根离子>钾离子>钠离子
如此,可说明粘土中大量存在的钙、镁离子等更容易置换钠、钾离子,成为沉淀或者其他化学物。
3.空间位阻效应:使咋离子间起阻尼和间隔作用。
聚磷酸盐与三聚磷酸钠相似,同样具有解胶能力,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有机减水剂——如:草酸钠、草酸铵、柠檬酸钠等。因为操作的便宜程度不一样,不同的厂家会配制出属于自己的陶瓷解胶剂。涉及到的因素包括:操作的温度、PH、粘土性质、成本等。
三聚磷酸钠通常在中性环境下就可以进行,稳定性较高,成本低廉,被广泛应用在陶瓷生产过程中。陶瓷三聚磷酸钠的需求,不远千里往返中国陶瓷生产密集地——广东佛山,通过对带回来粘土原料的的数百次试验,终于总结出一套适合于高档陶瓷生产所需要的20多项生产工艺控制指标。深受陶瓷生产企业好评,见证诸如诺贝尔瓷砖、简一陶瓷、大将军陶瓷、蒙娜丽莎等诸多国内高档瓷砖品牌的崛起与辉煌。